close

遊牧民族的雅利安人約於西元前1500年自西北印度進入印度河流域,開始印度有史時代,稱為吠陀時期(1500B.C.-500B.C.)。經由神話學、語言學及人種學而得知,雅利安人與歐洲雅利安人同種,在進入印度之前曾共住於波斯而稱為伊朗雅利安人。雅利安人引進馬匹並使用鐵器,在印度河文明衰微之後進入印度,吠陀文明由此開始。

吠陀是現存印度最古老文獻,共有四部:《梨俱吠陀》(Rg-veda)、《沙磨吠陀》(Sama-veda)、《夜柔吠陀》(Yajur-veda)、《阿闥婆吠陀》(Artharva-veda)。吠陀主要是自然神信仰,屬於神話時期,將自然現象神格化,並加以讚頌及祭祀。阿闥婆吠陀不同於前三吠陀,為薩滿信仰,可能原為非雅利安人宗教信仰,內容上包括動植物及庶物信仰、重視母神及女神信仰、咒術等。

吠陀時期的大事為雅利安人部族之間互相爭戰,並與非雅利安人爭戰,甚至與他們混血,這著名的大戰事約發生於西元前900年時的印度河流域的俱盧(Kuru)一帶,它即是記載於後世的《摩訶婆羅多》(Mahabharata)史詩。吠陀後期,印度已由部落社會演變到村鎮社會,由游牧進步到農耕,並東向發展至印度河與恆河上游一帶,並稱之為中央地區,是當時印度文明中心所在。

吠陀後期以後進入佛教時期(500B.C.-A.D.300),印度文明進而發展至恆河中游一帶,城市逐漸興起,粗造的國家觀念及制度逐漸形成,至佛陀(Buddha, 463 B.C.-383 B.C.)當時已形成所謂十六大國,主要分布於這兩河一帶。兩大強權摩揭陀(Magadha)與憍薩羅(Kosala)都屬於君權政治,各自攻伐並吞併其他諸國,最終摩揭陀統一北印度,從此成為印度文明中心地,君權世襲的城邦國家觀念就此開始延續至後世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tend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